杨炎说道:“这文章中的观点,也确实可以辩一辩的。”
刘宴也说道:“确实没错,文章开篇说农业乃是国家之本,这倒是没说错。”
“劝耕劝农,这是大义,这篇文章站在大义之上,也算是立于不败之地了。”
杨炎也点点头,这就是文章的高明之处了。
文章从农业入手,认为农业是大唐立国之本,府兵授田是大唐能够从隋末乱世中崛起的根本,提出了农为先的概念。
关于这一点,大唐的读书人都是认可的,广大的百姓也都是认可的。
接着文章引申出,既然农业是根本,那么建宁王命令霸府专营盐铁,这就违背了农业为先的国策。
霸府都是如此,那么百姓只会上行下效,不再从事农业生产,而转过去参加工商业。
如今在沙州和瓜州,已经有不少百姓放弃耕种,而选择进工坊打工。
这等于破坏了大唐农业的基石,给百姓们起了不好的表率作用。
关于这个论点,刘宴和杨炎都没有异议,如今三州工商业繁荣,但是百姓也人心浮动,不愿意好好的种田,这也是刘宴和杨炎一路上的见闻,文章倒是没有夸大其词。
这时候,文章笔锋又是一转,这一次文章讲的就是“利”了。
这倒是让刘宴和杨炎眼前一亮,君子耻于言利,自汉代独尊儒术后,敢于公开言利的读书人可是不多了。
韩公子文章的第二段,讲的就是这个“利”。
霸府控制山川矿泽,专营盐铁,这就是将利抓在官府的手里,而韩公子认为这就是“与民争利”。
朝廷争夺的百姓的利,这自然是和几百年儒家的理念不符的,韩公子认为,官府控制山川矿泽,垄断了盐铁,官府的参与经营,久而久之货物的质量必然差,态度也骄横,甚至还会用这些官府的商品来盘剥商人。
而百姓也需要为盐场和矿场来服徭役,这又是进一步的压榨百姓。
所以韩公子提出,官府应该放开对山川矿泽的掌控,放开盐铁的专营,让百姓来承办盐场矿山,将“利归于民”。
曾经做过河西节度使府掌书记的杨炎说道:“朝廷做事,确实和韩公子所说的一样。河西节度使府下的铁矿,每年征发上百的徭役,矿场每年死伤者无数。”
“而且管理铁矿的官吏上下盘剥,年年亏损,产出的铁矿石根本无法冶铁,节度使府的军械监都要从别州购买铁矿石锻造兵器。”
“而节度使府的军械监也是,打造的武器粗糙,甚至有些武器一砍就碎,还不如民间打造的杀猪刀锋锐。”